王元化(1920年11月30日-2008年5月9日)祖籍湖北江陵,生于湖北武昌。文学理论家、评论家、作家。曾用笔名洛蚀文、方典、函雨等。1935年,参加“一二九”学生运动。1936年,加入“民族解放先锋队”。1937年抗战爆发后,辗转天津、青岛流亡到上海。1938年,加入中国共产党,在江苏省委的文委领导下工作,曾在上海戏剧交谊社工作,后在上海《文艺通讯》负责组织工作。1940年至1941年,参加编辑《奔流》和《奔流新辑》。1942年,任上海地下党文委。1945年,负责编辑《时代日报》副刊《热风》。同年下半年至1946年下半年,负责编辑《联合晚报》副刊《夕拾》。此后在北京铁道学院任中文讲师,在上海负责编辑《展望》杂志。1949年初,《展望》被当局查封,后又负责编辑《地下文萃》。1949年后,曾任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党组成员、上海文艺工作委员会文学处处长、上海新文艺出版社副社长等职。1955年,在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中受到株连。1981年平反后,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、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,上海市委宣传部部长,中国作家协会和上海分会会员,并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(筹备组)领导小组成员,上海文联党组成员,作协理论批评委员会委员,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、文学研究所特约研究员,复旦大学、上海师大兼职教授,华东师范大学教授、博士生导师,杭州大学名誉教授,中国作家协会顾问等。2001年,法国的大师级哲学家德里达来中国讲学时,王元化作为大师级学者,受邀与德里达进行了精彩的哲学对话。2008年5月9日22时40分在瑞金医院去世,享年88岁。著有《抗战文艺》、《文艺漫谈》、《向着真实》、《文心雕龙创作论》、《王元化文学评论选》、《文学沉思录》、《文化发展八议》、《传统与反传统》、《文心雕龙讲疏》、《清园夜读》、《思辨随笔》、《清园论学集》、《读黑格尔》、《清园近思录》、《谈文短简》、《九十年代反思录》等。
1920年11月30日,出生于湖北武昌一个信仰基督教的知识分子家庭,祖籍湖北江陵。
1927年,随父母搬出清华园12号教职员宿舍,单独寄居在清华园西院六姨母家中,在清华附小成志小学读书。
1929年,离开清华园,回到北平城父母家中,转学到孔德小学、育英小学读书。
1932年,跟随全家逃难到湖北,寄居于武昌华中大学舅父桂质庭家。
1935年,参加“一二九”学生运动。
1936年,加入“民族解放先锋队”。
1937年,全家逃离北平,辗转后到了上海。
1938年,加入中国共产党,在江苏省委的文委领导下工作。曾在上海戏剧交谊社工作。后在上海《文艺通讯》负责组织工作。
1939年,随上海各界救亡联合会组织的慰问团赴皖南新四军驻地慰问,回沪后,根据在皖南收集的材料撰写了长篇论文《艺术•宣传•戏剧》。
1940年-1941年参加编辑《奔流》和《奔流新辑》。1942年任上海地下党文委。1945年负责编辑《时代日报》副刊《热风》。同年下半年至1946年下半年,负责编辑《联合晚报》副刊《夕拾》。此后在北京铁道学院任中文讲师,在上海
1948年,与妻子张可在上海慕尔堂(今沐恩堂)举行基督教仪式婚礼。
1948年9月,受命负责编辑共产党的地下刊物《展望》杂志。
1949年3月,《展望》被反动派查封,后又负责编辑《地下文萃》。
1949年5月,上海解放,王元化的独子降生,取名王承义。
1951年,调至华东局宣传部文艺处。上任后,一家搬入武康路100弄1号。
1952年,筹建由群益出版社、海燕书店、大孚图书公司合并组成的新文艺出版社,并担任总编辑、副社长。时任出版局和上海作协党组成员。
1955年,上海文艺界开展对胡风文艺思想批判活动,当年6月,王元化被审查隔离。妻儿搬离武康路100弄1号。
1957年2月,释放归家。
1959年,审查结论出炉,被开除党籍,行政降六级,被安置在作协文研处。
1979年平反前,在中国大百科出版社上海分社工作。
1979年11月9日,作为特邀代表出席全国第四次文代会,期间收到平反通知,历经二十三年的冤案得以洗刷清白。
1983年6月,出任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部长,两年后卸任。
1998年,获得第四届上海文学艺术杰出贡献奖。
2008年5月9日,在上海逝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