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转到主要内容
  • 武康路
  • 街道全景
  • 分享空间
  • 知识库
  • 登录/注册
郑君里
  • 简介
  • 事件
  • 资料

   郑君里(1911年12月6日-1969年4月23日),曾用名郑重,千里。祖籍广东香山,生于上海。著名电影演员、导演。因酷爱艺术,读到初中二年级便毅然辍学,考入南国艺术学院戏剧科学习,开始了艺术生涯。1929年夏,在南国社参加《莎乐美》、《卡门》等剧的演出,与陈白尘等创办《摩登》戏剧半月刊。1931年,参加左翼戏剧家联盟,起草《最近行动纲领——现阶段对于白色区域戏剧运动的领导纲领》。同时还加入摩登剧社、大道剧社,演出《乞丐与国王》、《血衣》、《乱钟》等剧。1932年,加入联华影业公司为基本演员,先后在《火山情血》、《奋斗》、《大路》、《新女性》、《迷途的羔羊》等近20部影片中担任主要或重要角色,并参加上海业余剧人协会,演出《娜拉》、《大雷雨》等剧。在银幕和舞台上,郑君里以形体动作洒脱自如,并善于把握并表达角色的内在情绪,富于艺术魅力而成名。1937年抗战爆发后,任上海救亡演剧三队队长。1940年,在重庆加入中国电影制片厂,任新闻影片部主任,后历时两年,赴西北、西南地区拍摄各兄弟民族团结抗战的长纪录片《民族万岁》。1943年,参加中国艺术剧社,导演了《戏剧春秋》、《祖国》等剧。1945年,抗战胜利后回到上海,任昆仑影业公司编导委员会委员。1947年,与蔡楚生合作编导《一江春水向东流》。1948年,参加了电影剧本《乌鸦与麻雀》的集体创作,并单独执导了该片,影片于1957年荣获文化部1949-1955年优秀影片一等奖。50年代后,导演了《宋景诗》(与孙瑜合导)、《林则徐》、《聂耳》、《枯木逢春》等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影片。演、导之外,他自30年代后期起就长期致力于电影、戏剧的著述和翻译,出版过《论抗战戏剧运动》、《角色的诞生》、《画外音》等论著,并译有杰希·波里斯拉夫斯基的《演讲六技》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《演员自我修养》等。1969年4月23日病逝,终年58岁。

郑君里
版权所有 上海图书馆(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) 2016-201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