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03年1月13日,郑洞国出生,湖南石门人。
1917年,转入全部采用西式教学的石门中学附属小学。是年冬,他遵父母之命,与邻乡姑娘覃腊娥成婚,婚后育有一女二子,夫妻感情甚好。
1919年,郑洞国升入石门中学读书,这时他的家境已大不如前,读书所费皆赖时任石门中学校长的兄长郑潼国供给。这年春末,参与“五四运动”。
1921年春,湖南督军赵恒惕兴办湖南陆军讲武堂,郑洞国应试录取,赴长沙报到。后因军阀混战陆军讲武堂被迫停办,郑洞国重返石门中学读书。
1922年,他毕业于石门中学,到磨市乡小学任教。
1923年,赴长沙考入湖南省商业专门学校。
1924年,顶用别人姓名通过考试成为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并加入国民党。
1926年,因战功升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三师第八团第一营营长。
1928年,“二期北伐”结束后,郑洞国重任第2师第5旅第10团团长。
1933年初,率部参加长城古北口对日作战。
1936年,晋升陆军少将,参加平汉路保定会战。
1938年3月,率第2师参加徐州会战,取得台儿庄大捷。
1939年,昆仑战役后,带领的荣誉1师扩编为新编第11军军长,旋改番号为第8军,率部参加枣宜会战,多次击退日军进攻。
1943年初,郑洞国受命担任中国驻印军新1军军长。率部会同盟军收复缅北,扬威国外。
1945年2月20日, 晋升陆军中将。9月,郑洞国随第3方面军司令官汤恩伯等抵沪,接收上海、南京。不久又赴南京,参加了由何应钦将军主持的受降仪式,亲眼目睹日本侵华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在投降书上签了字。此后,郑洞国兼任京沪警备副总司令,经常往返京沪两地。
1946年2月,代替病重的杜聿明主持东北军务,其后三年东北内战时期,指挥了热河攻略和两次四平街会战。
1948年9月中旬,东北解放军打响辽沈战役,郑洞国率特务团死守中央银行大楼,亲笔写下给蒋介石的诀别书。后被据守的兵团直属部队以突围名义挟持,郑洞国放下武器投诚,长春解放。
1950年,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,肖劲光和肖华两位将军劝他出来工作,他以不愿与故旧兵戎相见为借口而拒绝。
1952年6月,举家迁往北京,任水利部参事和全国政协文史专员。
1954年9月,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,毛泽东主席亲自提议他为国防委员会委员,受到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和家宴招待。郑洞国是全国政协第三、四届委员,第五、六、七届常委,黄埔同学会副会长
自1979年起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副主席。
1991年1月27日,病逝于北京。